锤炼书道30年 焦墨山水表情怀

时间: 2013-02-03 来源: 百华网



人物介绍


《松壑清云》58cm×28cm


《红白镇重建前夜》206cm×42.5cm


《黄钺二十四画品句》240cm×70cm


《黄钺二十四画品句》180cm×97cm


《唐诗四首》 218cm×109cm


《黄钺二十四画品四首》253cm×97cm


《难忘的午饭》50cm×40cm


《蜀山叠嶂》248cm×124cm

  

  在四川书法界,60后书法家林峤可谓中坚人物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习书法,他的作品自1992年起几乎拿遍全国各大重要的书法奖项。比如,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“妙品奖”,1998年“兰亭奖”,2002年文化部“群星奖”,4次四川省文艺界最高奖“巴蜀文艺奖”等等。
  更令人瞩目的是,痴爱艺术的林峤,自1998年起,开始在中国山水画领域深入钻研探索。尤其是焦墨山水画创作上,独辟蹊径,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。在巴蜀画坛,终有所成。2011年,林峤被誉为“巴蜀画派”影响力代表人物之一。
  虽说书画同源,但能够在两个领域内都能找到自己的风格,则需要一番真功夫。林峤又有怎样的探艺心得呢?
人物简介
  林峤,字和穆,号阅竹山人。1963年生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,四川省文化馆美术书法摄影部副主任、副研究馆员,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,四川中国画学会理事。被评为“巴蜀画派”影响力代表人物,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。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、四、五(全国奖)、六届国展;全国第三、四(最高奖)、五、六届中青年书展。《家在画屏》获文化部系统2012全国青年美展优秀作品(最高奖)。《草书立轴古诗六首》、《蜀山叠嶂》分获文化部“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书画优秀作品大展”书法金奖、山水银奖。作品收入中国书协、全日本书道联盟主办的《中日代表书家展》(日本)等大型书集。出版《震影墨痕——林峤书画精选》、《林峤水墨画集》、《林峤山水写生》。
书法

遍采众家 找个性发挥最佳突破点
  林峤重点学习唐代以前书法,逐渐形成的书法风格厚重大气,笔触天真朴拙。他尤为喜欢在牛皮纸粗糙面写字。黑色的墨迹,与枯黄的背景,相互映衬,更是显得声色古道老辣。
  林峤透露了自己写字的心得,“很多人会在写字之前,将墨汁和水调匀再写。这样很容易把字写平。我采用的是恩师何应辉的方法,先用毛笔蘸水,然后蘸浓墨,再在盘子上‘淌’两下。这样笔根淡一点,笔尖浓一点。写出来的字,墨色变化丰富、线条畅快自然。”
  与不少书法家专注精进一种书体不同,林峤选择多种书体齐头并进,综合发展。他以“章草”成名、著称,但并不停留在“章草”书体上。
  他说,“其实,近几年我很少写‘章草’,而是潜心研习很多别的书体,比如大草、魏碑、楷书等。令人惊喜的是,现在我的‘章草’水平,反而进展不少。”
  林峤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:作为一个书者,最好不要过早地结壳,只有尽量拓展自己的路数,才能使自己走得更远。遍采众家之长,方能游刃有余。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发挥的最佳突破点。而且,综合素质很强,书艺发展会更有后劲。

教学相长 练不同书体“随机应变”
  除了自己研修书法,林峤还下工夫培养学生。
  据悉,林峤在南充开办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学校,培养有用之才,一方面,他是想将自己的心得,传授给年轻人;另一方面,他也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。
  他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:“在教学生的时候,对自己的艺术提高也有很大益处。比如可以大大锻炼自己在不同书体之间‘随机应变’、自由转换的能力。”
绘画

书画同源 30年书道线条融入绘画
  自1998年开始,在书法上成绩斐然的林峤,开始在中国画领域有所发力,致力于焦墨、水墨山水画探索。
  除了自学之外,他还先后到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、四川省诗书画院刘朴山水画高研班进修,拜名家为师。
  近年,林峤创作出一批山水画作品《蜀山撷翠》、《西山晨景》、《秦巴人家》、《嘉陵秋暝轻归舟》等。其中,《家在画屏》入选“四川更加美丽——四川美术书法名家优秀作品展”。
  林峤的山水画丘壑幽深、云烟生动,笔触遒劲恣放。
  细心的人会发现,林峤的山水画与他的书法之间,线条、气质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:枯浓相宜,错落有致。
  林峤说,“我就是将书法的线条,融入到书画的创作中去。书画同源相亲。我研习书法30年,已积累下深厚的功底,为什么不将之融入到绘画的创作中去呢?我将自己独具个性的书法线条,能自如地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去,是很快乐之事。”

焦墨山水 表达现实主义关怀
  林峤喜欢在户外写生作画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林峤在半年时间内6赴灾区现场写生。林峤回忆说:“每次去都近半个月。为了节省时间,我一般都是自带干粮,不做事先安排、计划,去寻找可画的题材。往往为了画一幅画,就花了一天。就这样走遍汶川、北川、青川、彭州、绵竹、都江堰等地。”
  他在瓦砾的废墟中,与建房的工人交谈,与耕作的农人聊天,随性而至,尽兴而画,创作出一批具有写实风格的焦墨画作品。
  林峤说,“本来我想用水墨去画,但在户外现场写生作画,受环境影响,我就尝试用焦墨。巧合的是,焦墨的凝重感、沧桑感,正适合表现灾区重建的境况。”
  正是这批作品,也让美术界看到了林峤的绘画实力。该作品被收录在《震影墨痕——林峤书画精选》中,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“全国首部个人地震书画专集”,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。
  记者注意到,这批焦墨山水画,与常见的山水风景画多是风景写意不同,而是多重视细节的细腻勾勒,带有浓浓的现实主义关怀。既画峥嵘的山崖、嵯峨的老树、奔流不息的山涧,也画积极重建做工、养蜂两不误的木工,建设中的新居、暂住在简易板房和帐篷中的村民日常生活小景。林峤说:“这是出于一种情感的表达。目睹当地老百姓的坚强,让我深受感动。让我想要更多地着墨他们的生活。”

动情作画 往往也能感动他人
  林峤很重视实地写生创作。“很多人说我,你花费那么大功夫干嘛啊,在网上搜几张照片回来画不就行了吗?”可是,林峤却有着自己的观点:实地写生的生动性、真实性,即时性,是在家里照着照片画,难以企及的。在家中画,往往易跟着以往套路走,很难突破。而现场写生,直接面对对象,会有当下不同的感觉伴随,得来的情感、构图,每次都不一样。
  而且,实地探访,与大自然接触,与当地的人们交往,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、人文景观,会得到新鲜的滋养和令人惊喜的感动。
  林峤说,“带感情之时创作出来的画,往往也能感动他人。”文字

图文并茂 “地震画集日记”记录人生阅历
  林峤是一个善于琢磨、热爱思索的书画家。
  书画家的作品集,多是以书画为绝对的核心,文字只是少量的注释。但林峤却特意将他在创作中的所思所得,形成文字,与书画作品一起重点呈现。
  2012年6月,在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《林峤山水写生》中,除了收入他的山水作品图之外,还登载他的众多艺术思考片段,如“不能老盯住一个地方画,应先从最关键,最有信心的地方下笔”,“再复杂的写生,都要尽力找到它的节奏,画如没有了节奏,难有共鸣,更难出现佳作”等,共有约2万多字之多。
  在《震影墨痕——林峤书画精选》中,林峤将自己在写生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,比如日期、地点、背后的故事,用简练有味的文字,详细记述下。在一幅作于2008年12月31日的《难忘的午饭》焦墨作品中,林峤这样写款文:“戊子季冬初五,山阴林峤客于汶川。漩口镇瓦窑村三组杨栋君今年六十岁……正在政府的关怀下积极重建……女主人李秀芳在我作画时送来了火盆,落款时她家柴火棚石棉瓦已盖上,并一再请我们吃午饭。”在《自家花园依然靓》中,林峤又在题款上写道:“此院是郭大爷一九八五年花八千元修建,种有桂花树七棵,梅花树两棵,紫荆树五棵,含笑一棵。”堪称一部“地震画集日记”。林峤说,用文字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东西表达出来,不但能丰富画作的内涵,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,也是一种宝贵的阅历记载。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实习生王梦恬

免责声明: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百华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标签:
[编辑: 佚名]
相关新闻